在東北工礦處雞西辦事處的基礎上,1948年7月15日雞西礦務局成立,首任局長李華楫,副局長楊長春。管轄領導恒山、滴道、麻山、城子河四個煤礦和雞西發電廠、雞西電業局、柳毛石墨礦和雞西煤礦機械制造所等單位,從此,雞西礦區發展揭開了嶄新一頁。
1948年10月5日,中共雞西礦區委員會成立。楊長春任黨委書記,李華楫兼任黨委副書記。當年局黨委下轄11個直屬黨總支、33個黨支部、1117名黨員。1949年5月26日召開了中共雞西礦區第一屆黨員代表大會。
雞西礦務局成立后,大力加強礦井技術改造和礦井布局調整,把分散落后的片盤小井群改造為集中先進的立井或大皮帶井、箕斗井,改變了礦井面貌,提高了生產能力。生產方式也發生了革命性的變化,采煤從炮采發展到高檔普采、綜采;掘進從手裝鍬,發展到耙斗機、綜掘機;提升運輸從串車提升發展到箕斗、皮帶集中運輸,隨著礦井格局、生產手段、管理方式等一系列改革,礦務局產量逐年提高。
1950年由我國自行設計施工的全國第一座現代化豎井在小恒山礦投入建設。1958-1960年間,又新建二道河子(豎井)、正陽和大通溝三礦。1964年又建張新礦和滴道礦兩對豎井,1965年接管轉業官兵建設的東海礦,1970年新建平崗礦,1972-1983年先后又新建城子河豎井和杏花豎井。上世紀末又建成新發礦、榮華礦。礦井數量從原有的5個,增加到12個,由一個中央直屬的中型煤炭企業發展為特大型煤炭企業。到1975年結束了14年徘徊在8、9百萬噸的局面,年產量一躍突破1000萬噸。80年代,小恒山礦在全國第一個引進了綜合采煤機組,試采成功后陸續在全國推廣。1986年,東海礦二井103掘進隊創造了半煤巖月進1060米的全國記錄。1991年,全局年產量達到2000萬噸,成為全國第二大煤炭生產基地。同時新建了小恒山、城子河、杏花等洗煤廠,入洗能力達到700萬噸,使商品煤品種逐步增加。
一代一代煤礦人,發揚了吃苦耐勞、知難而進的創新精神,為煤炭事業發展貢獻智慧力量。許多新工藝、新設備的應用引領著全國煤礦機械化的新潮流。1953年12月,經雞西煤礦機械廠研究仿制,技術攻關,制成頓巴斯-1型聯合采煤機樣機在城子河、滴道等礦成功進行了工業性試驗生產使用。1963年礦務局的截裝機裝煤、礦山主要設備采用多工序平行作業和部分組裝法安裝、豎井井樓立體交叉作業、建立儲煤倉簡易機械化裝車經驗、洗煤廠浮選生產技術經驗被原煤炭部列入“36項推廣”和“120項推廣”中。淺截式單滾筒聯合采煤機采煤、礦井抽放瓦斯技術、毫妙爆破在瓦斯煤層中的應用、電機綜合保護裝置、單孔掘進長距離通風等技術獲得了全國科學大會的獎勵。
一個以煤炭為主業兼具多種經濟行業和社會服務功能的企業呈現在世人面前。1975年9月,雞西礦務局動工興建團山子水庫,1981年12月水庫大壩建成移交,水庫最高容水量達3400萬立方米,總投資2071萬元。1976年4月開工建設滴道矸石電廠,設計裝機容量10萬千瓦。1982年,新建辦公大樓采用搗固柱、預制梁結合框架,加氣砼預制墻壁新材料新技術,建筑面積9345平方米,工程總投資352.9萬元,當年設計施工并投入使用。1985年8月,建設施工礦務局煤氣廠,設計年產煤氣3200萬立方米,焦油4830噸。1953—1985年間先后在虎林、密山、雞東、林口、穆棱等縣境內新建農場、林場共36處,發展了木材(主要用于礦柱)、農產品和畜牧業生產,為煤炭生產和職工生活服務。
礦務局先后興辦醫院、學校、療養院和集體企業等,礦區還設有人民公安、人民武裝、人防戰備和人民法庭等機構。上個世紀末,全局全民職工101700人;集體企業職工42100多人,局屬職工及其家屬總人口達48.5萬余人,占雞西市總人口的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