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礦區“十大杰出青年”、救護大隊三中隊中隊長符樹林
在能見度不足1米、溫度達到50℃、高濃度有害氣體的惡劣環境中,他帶領隊員們建造風門、板閉,砌筑密閉墻,接風筒恢復通風,克服重重困難,在井下連續奮戰14個小時,安全有效地完成救護任務……這樣的工作對于他來說早已是家常便飯,他便是救護大隊三中隊中隊長符樹林。
今年35歲的符樹林,卻已是工作十多個年頭的老指戰員了,在他看來,身體素質過硬是崗位所需的一項重要標準,業務和技術的專業性更是工作中實現自我的一種必要條件,正是他對自己嚴格要求和不斷求進的態度,讓他在青年隊伍中脫穎而出。符樹林說:“從小看電視就十分欽佩在搶險救援中忘我的那些身影,他們是我的榜樣,更是讓我熱愛本職工作的原因。”憑借著自己的過硬業務水平,符樹林多次參加全國礦山救援技術競賽,在第七屆全國礦山救援競賽中取得了個人體能三等獎、呼吸器席位操作三等獎、個人全能優秀獎,第八屆全國礦山救援競賽中取得了個人體能二等獎、呼吸器席位操作二等獎、個人全能第三名等榮譽。
很多人可能不太了解,礦山救護隊是處理水、火、瓦斯、煤塵、頂板、沖擊地壓等災害事故的專業隊伍,在處理災害事故過程中,面對的現場條件惡劣、危險、復雜、多變,具有較大的危險。符樹林懷著“干一行、愛一行”的決心,堅持認真學習新的業務理論知識,不斷提高自己的科學管理能力,不斷更新自己的管理理念。他認真鉆研各類災變事故的處理、傷員現場搶救等專業知識和救護儀器設備的操作、維修和保養方法,將工作原理和操作方法熟記于心。對于一名優秀指揮員來說,僅僅具備理論知識是遠遠不夠的,更重要的還是要有過硬的身體素質。在訓練中,符樹林嚴格按照訓練計劃中規定的時間、內容、強度和隊員們共同訓練,為了保持良好的身體素質,他還有意識地加大訓練強度和難度,以最高的標準進行訓練,正是這種吃苦耐勞的精神讓他在工作中脫穎而出、屢立戰功。
自2011年起,符樹林先后任救護大隊五中隊小隊長、救護大隊三中隊副中隊長,救護大隊三中隊中隊長,隨著職務的升遷,他肩上的任務越來越重,但是不變的卻是他堅持學習的習慣。在走上中隊長崗位后,他更是把這一習慣推而廣之,融入了整個中隊當中。為了提高隊員的綜合素質,他制定了科學合理的學習訓練計劃,堅持每天必學,為了學的扎實,每天定時定量組織學習,跟著進行輔導,直到所有隊員都學透學懂為止。在中隊組織開展了一日一題,一月一考,先幫后,強幫弱,簽訂師徒協議等活動,做到在學習和工作中互幫互助、互促互進,從而使每名隊員都能發揮自己的特長,人人都有了自己的奮進目標,個個都有高昂的士氣。他還十分注意加強團隊建設,為保證救援隊伍的穩定,堅持與隊員談心交流,他每月都要和本中隊每名隊員談一次心,由于經常和隊員談心交流,誰家有難事,哪個隊員有情緒,他都了如指掌,并及時伸出援助之手,積極想辦法幫助解決,及時消除了影響隊伍穩定的不和諧因素,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救護隊伍的凝聚力。符樹林在工作中嚴格要求自己,在帶領隊員服務礦井啟封密閉、排放瓦斯時認真做好安全工作,嚴格按照規程作業,安全快速地完成每次任務;到服務礦井進行預防性檢查時,認真了解采掘工作面及硐室的分布,通風,排水,供電等系統的基本情況,發現事故隱患及時提出整改建議并協助處理,保證了礦井和員工的生命財產安全。
符樹林在從事礦山救護工作的十幾年里,先后參加事故救援28起,其中重大事故5起,較大事故4起,特別是在一次礦山火災事故中,他想在前、沖在前,不畏臟、累、險,果敢頑強,英勇作戰,在能見度不到1米、溫度達到50℃、有害氣體濃度非常高的環境下,克服重重困難,曾在井下連續奮戰14個小時,安全有效地完成指揮部下達的任務。由于符樹林是第一個到達事故現場的指揮員,并對現場情況比較熟悉,完成本中隊救援任務后他沒有立即升井,而是向前來接班的兄弟中隊介紹事故現場的各項數據和工作進展情況,并幫助兄弟中隊砌筑密閉墻,直到全部救援任務結束后才和兄弟中隊一起升井。符樹林就像是礦山救護的“及時雨”,哪里有“火”,滅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