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物資供應部焊接管廠強化創新驅動,鼓舞和帶動員工創新創效,不斷進行技術升級與改造,強化技術革新,通過技術升級,增強生產效率和安全性,為該廠節支創效注入新活力。
走進焊接管廠的鋼帶車間和機加車間,一排排物料碼放的整整齊齊,一臺臺新設備正賣力地工作著。今年上半年,該廠投用了滾絲機、引進智能軋花編織焊接網生產線等6套新設備投用在生產線上,使該廠的生產模式發生了很大的改變,員工們站在一旁只需稍微“搭把手”即可,極大地減輕了員工勞動強度。
“我們廠從2021年開始,抽調部分技術人員到河北、山東等地的多個廠家實地考察、調研,選擇性價比高的設備投用到生產中,就是為了生產工藝提檔升級、創造出更大的效益。”該廠生產副廠長于鳳友向記者介紹道。與此同時,為了更好地服務于煤礦,焊接管廠相關人員多次深入公司各礦井下調研,積極傾聽他們使用產品后的意見,并針對意見進行梳理。該廠通過在設備及工藝方面升級換代的舉措,再結合實際工作情況,不僅降低員工勞動強度,還達到減人提效的目的,也由此走上了“改變”的道路。該廠使用的滾絲機生產線是生產螺紋鋼錨桿的生產線,而滾絲機必須和縮徑機配套使用,可是,今年五月份新購滾絲機無法并入原有的生產線,請廠家介入提供技術支持,需要服務費用三萬余元,該廠創新工作室的員工們經過多次交流研討,經過反復試驗,自行安裝改造,利用了兩天時間使新機與原有的生產線配套使用,在節省開支的同時,更貼合生產需求。今年,焊接管廠與廠家共同合作研發智能軋花編織焊接網生產線。之前,該廠生產出來的產品強度低、不符合井下支護要求,使用過程中既浪費人力又耽誤井下生產。在改變生產工藝后,送料—軋花—編織—焊接—智能剪切—出料碼垛一氣呵成,連續工作不產生廢料,不僅減少了生產工序,提高生產效率,還減少了勞動力。“咱們可以算一筆賬,在這條生產線上可減少2人,全年預計可減少人工費用12萬元,生產效率在70-90平方米/小時,年生產21萬平方米,產值是804萬,減少采購金額756萬,為我們廠大大省下不少錢。”于鳳友說。頂板支護是井下保障礦工安全的重要工序之一。該廠鋼帶機組在改造前需要勞動力多,一臺機器需要4人,維修量較大。該廠技術人員去年六月份在經過實地考察后,與廠家合作研發全自動智能W型鋼帶成型機,該設備集智能化牽引、切斷、沖孔于一體,免去工序間鋼帶的傳送環節,增加安全系數,降低生產成本,現在2臺機器只需3人工作,全年預計減少人工費、電費約12萬元,提高了經濟效益。錨桿生產線是該廠重要的一條生產線,在改造前1臺機器需要3人工作,經過與廠家合作研發全自動智能縫管錨桿生產線,該設備集智能化牽引、滾壓、縮頭、切斷于一體,智能碼垛,減少生產工序,節約人工成本。改造后預計年減少人工費、電費約10萬元。焊網機冷卻系統改造后年可節約8萬余元,錨桿生產線中縮徑機配電系統改良后每年可節約1.5萬元。大鵬之動,非一羽之輕也;騏驥之速,非一足之力也。該廠引進新設備,在工藝流程上改革創新,在降成節支等方面共同攻堅、積極實踐,不斷探索升級,激發企業創新創效新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