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礦區百年史 凝聚老區魂 ——評李叔亮長篇小說《心路》

2024-06-19 0

    李叔亮是雞西礦業集團的老宣傳干部,退休以后,他利用兩年時間創作了一部70萬字的長篇小說《心路》。在這部書里,一處處歷史征程的足跡,一段段過往時空的記錄,一個個反抗斗爭的身影,都是我們雞西礦區百年來篳路藍縷開啟山林的縮影和寫照,“心路”清晰、印跡有痕。這是一部全景式、多層次、多側面表現雞西礦區前世今生和礦工精神風貌的大書,也是一部從勘測開采創建到掠奪反掠奪、侵略反侵略、經過血與火淬煉洗禮的百年斗爭史。

    這部厚重的大書,“資政存史育人”作用自然是它的題中之意,而把崇高作為審美價值的重要形態,展開宏大敘事,在典型人物塑造上,在典型環境渲染上都有突出的亮點。

    一、“四史”教材的光輝記錄

    《心路》描寫的故事時間跨度近百年,內容豐富。它講述了二十世紀初,以朱奇山為代表的山東貧苦農民為生活所迫,闖關東當墾民和礦工的坎坷經歷;謳歌了冠山煤礦工人在愛國知識分子孫亦奇帶領下,不怕風雪嚴寒,不懼野獸侵襲,不憚土匪騷擾,探清了邊城地區煤炭儲量狀況;進入建礦階段,在同俄方鑿井隊開展鑿井競賽中,克服困難,日夜奮戰,取得了競賽的勝利,展示了中國煤礦工人不畏強手,敢打敢拼,齊心奪冠的勇氣和豪情。

    東北淪陷時期,冠山煤礦被日寇占領,鬼子和漢奸把頭殘酷壓迫剝削礦工,冠山煤礦成了人間地獄。煤礦工人不甘心做地獄中的奴隸,在中共地下黨組織的領導下,以朱奇山為代表的冠山煤礦工人,巧用磨洋工、拉空車、放空炮、在采掘設備上動手腳等方式破壞生產,讓鬼子“大出炭,支援圣戰”的企圖受到嚴重挫折;通過多種辦法懲治鬼子監工、警告漢奸把頭,秘密策劃武裝暴動,成功炸毀鬼子運煤火車,搞得鬼子漢奸膽戰心驚,彰顯了邊城煤礦工人反掠奪斗爭的勇敢和智慧。

    日寇投降以后,漢奸把頭改頭換面,勾結國民黨反動派和土匪惡霸成立偽政府,妄圖繼續騎在工人頭上作威作福。冠山煤礦工人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斗倒了漢奸把頭,剿滅了武裝土匪,翻身當了礦山主人,挺直了腰桿。進行民主改革,努力恢復生產,開展立功競賽,多出煤炭,支援前線,為東北和全國解放做出了卓越貢獻。

    新中國成立后,在熱火朝天的社會主義建設中,冠山煤礦的發展進入了快車道。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冠山礦工解放思想,銳意進取,改革管理體制機制,改進落后的生產工藝,向機械化、自動化、信息化進軍;積極探索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規律,對原字號煤炭進行深加工,為市場提供適銷對路產品,發揮了煤炭能源在國家經濟建設中的重要作用。

    小說共分十八章,由一條主線、兩條副線構成。主線著墨于礦區三代斗爭奮斗史:第一代朱奇山、張大闖、武敬岳三兄弟闖關東、拓民墾荒后,朱、張二人參與了孫亦奇勘探建井工作,并開展了與白俄日偽掠奪反掠奪煤炭的斗爭;第二代朱繼忠、張鐵林、武友田在第一代的帶領下,在黨組織的教育下,繼續和日偽展開侵略反侵略斗爭,并積極組織領導接管礦山和民主改革;第三代武超、張揚、趙煤山已成為礦山建設發展和深化改革的骨干中堅;一條副線展現出中國近現代的歷史大事件:辛亥革命、“九·一八”事變、東北抗聯、八角樓慘案、東進委員會、礦山民主改革、解放戰爭、抗美援朝等在梨平鎮的折射和反映。這其中也包括在我們雞西曾發生過的八角樓慘案和西大坡事件;另一條副線是1927年在梨樹鎮成立的雞西地區第一個黨支部。從此,雞西地區的抗日、剿匪、建黨建政建軍、土改、支前都在黨組織的堅強領導下波瀾壯闊地開展。路礦黨支部書記牛合久、李子君接續開展工作,梨平鎮區委書記趙連榮、杜勇前赴后繼組織斗爭。所以這部作品既是百年礦區的戰冠圖,也是雞西地區社會歷史發展的線路圖,更是雞西地區風云際會開發先驅的奮進圖。這部小說以“史”為“經”、以“人物”為“緯”,形成了交叉立體的敘事結構。在渾然一體的構架內,依托大量的民間敘事中的人物和事件,用真實的歷史作佐證,營造真實生活和歷史圖畫,進行“現實主義”生活本原形態的摹寫。

    把這97年的雞西地區的黨史、這101年的煤礦開發史、這93年雞西地區的社會發展史都濃縮在這部長篇小說《心路》的作品之中,它記錄了雞西地區“為有犧牲多壯志、敢叫日月換新天”的波瀾壯闊的歷史長卷,也見證了信仰之美與使命之重,英雄之氣與崇高之志,夢想之力與時代之光。

    看到綠色的雞冠山,寧靜的穆棱河,看到遍布全市城鄉的礦井。就會使人聯想到“棒打狍子瓢舀魚”古代時期雞西地區的富庶,也會聯想到北風呼嘯滴水成冰,幾十萬千里迢迢闖關東的開拓者,十幾萬千米井下的采煤工人,上百萬黑土地的辛勤耕耘者,他們從農耕文明走進工業文明的鏗鏗腳步,更會使人聯想到抗聯戰士保家衛國的生死搏斗,雞西煤礦工人“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斗,特別能奉獻”的格局情懷。雞西地區本身就是一首雄渾的交響樂,有金戈鐵馬的慷慨激昂,有風霜雨雪的不屈抗爭,有建設美麗家鄉的開拓奮斗。這部小說延續的就是家鄉歲月,編撰的就是紅色歷史。這是一部“四史”教育生動形象的文本教材。

    二、老區精神的充分展示

    我們雞西是革命老區,1927年就誕生了第一個黨支部,領導雞西人民開展了反帝反封建斗爭;1934年,抗聯四軍在哈達河誕生,和日本侵略者展開了殊死斗爭;從東進地委到東寧縣委,黨在雞西地區組織領導了建黨建政、土地革命;從東北民主聯軍牡丹江三支隊東進剿匪到雞冠山保衛戰勝利,黨在雞西地區取得了剿匪勝利,解放了虎林密山;從東安根據地建設到航校軍工誕生,雞西地區既出槍炮彈藥也出兵源人才,有力地支援了全國解放戰爭和抗美援朝戰爭;從陳郁、陳慕華領導礦山民主改革到李立三視察雞西,收復滴道礦,建立起雞西市因煤而立、因煤而興的工業基地。在這個新舊交替、政權轉換的特殊歷史時期,有許多優秀的中華兒女,堅貞的共產黨員把生命和鮮血拋灑在革命老區的熱土之中。

    作者透過史書發黃的書頁,撥開歷史的云霧,以冠山煤礦不平凡的革命歷程為坐標,圍繞《心路》構建小說文本,為我們勾勒出一幅充分反映革命老區精神“魂魄”的六組英雄人物。

    一是愛黨信黨堅定不移的典型。趙連榮曾任梨平鎮區委書記,抗聯指揮員、東委會梨平鎮分會負責人,在剿匪中壯烈犧牲;杜勇接任區委書記,在警察局奪軍火行動中壯烈犧牲;杜勇愛子杜龍彪在解放戰爭的渡江戰役中壯烈犧牲。他們都是共產黨員,都以生命和鮮血踐行著入黨誓言。

    二是舍生忘死無私奉獻的典型。為了保護革命的后代,趙連榮妻子山紅英勇抗爭,救下趙煤山和朱繼忠后,被日本法西斯殺害;趙連榮的女兒趙晨為了維護尊嚴和純真,刺殺鐵木日軍軍官未遂,最終香消玉殞。在那個艱難的時世,烽火狼煙的年代,趙氏一族可以說是滿門宗烈。

    三是不屈不撓敢于斗爭的典型。朱奇山和徐涌泉在特訓所組織勞工暴動集體逃跑后,在和黨組織失去聯系的情況下成立了臨時黨支部,他們以“抗聯旋風隊”的名義發傳單搞宣傳,破壞滿洲國的國慶;他們又找雷管,用電線引爆炸毀日本運煤軍車,破壞“大出炭”,沉重地打擊日偽的囂張氣焰。

    四是自強不息艱苦奮斗的典型。通過訴苦大會、懲處把頭、民主改革、實行十二小時工作制,“冠山礦男女老少歡欣鼓舞,內心深處更加熱愛共產黨”。“僅用了一個多月時間,二井即恢復生產出了煤炭,顯示了冠山煤礦工人的愛國情懷和巨大能量。”工礦處組織開展勞動競賽,掀起了生產支前高潮。礦業余劇團把好吃懶作、生活散漫的金二賴子改造成勞模的典型寫成劇本,名曰《廢鐵變成金不換》,又搬上舞臺在本礦和邊城礦區演出,成為礦區美談。在東北全境解放后的第一個春節,前方打勝仗的歡欣和翻身當家作主的喜悅,一線工人更是用奪高產、創紀錄、爭立功的行動表達對黨的熱愛之情。

    五是求真務實開拓創新的典型。在8·15光復后,國共兩黨都在爭奪領導的權力真空期間,反動礦主和土匪把頭勾結一起沆瀣一氣,組成所謂的護礦隊,實質是“禍礦隊”。蘇軍委任的國際交通員徐涌泉第一次奪權失敗的原因是過早的亮出了共產黨的主張,引起敵人的警覺和驚慌,便不擇手段地把徐涌泉從隊長的位置拱下去。第二次使用調虎離山之計逮捕楊之化,利用蘇軍壓住陣腳奪權成功。

    六是魚水情深生死相依的典型。一個“窮” 字把朱奇山、張大闖、武敬岳哥仨連在一起開始闖關東。鐵柱和杜菊在獄中的堅貞不屈,被日偽判處“移送”731作人體實驗。武敬岳大展身手組織劫獄;在發動群眾接管礦山的斗爭中,礦工生活艱難,在死亡線上掙扎。武敬岳慷慨解囊,拿出一千多斤糧食為礦工救濟。

    作者懷著對歷史的敬畏,深研老區精神,觸摸和表達歷史發展規律與精髓。歷史的道路從來就不是平坦的,沖破艱難險阻,開辟出全新境界,靠的是雄健的精神、頑強的意志、堅定的信仰。

    三、典型形象鮮明突出

    《心路》這部作品是對雞西礦區波瀾壯闊的戰斗歷程和變化發展歷史的文學藝術概括。所以它枝蔓繁富、人物眾多。但能否塑造出性格鮮明、血肉豐滿的典型人物,是敘事性文學創作成功與否的重要標志。

    朱奇山他仗義疏財,血性擔當,理想堅定,大局意識強烈。他是路礦事務所黨支部第一批發展的黨員,為了掩護同志,保守黨的秘密,他主動進了“特訓所”。后又打死監工太野,組織勞工暴動集體逃跑,是冠山礦第一代礦工領袖。張大闖讀過兩年私塾,也是路礦事務所第一批發展的黨員,他思想縝密、斗爭方法巧妙,忍辱負重,擔當使命。他讀書看報接受新事物快,他和妻子杜梅說出“三種類型”人的見解,說明他政治上的成熟。搶軍火失敗后,他和朱奇山共演“苦肉計”,為組織提供很多重要情報,但卻遭罵挨打。如果說朱奇山是公開的“英雄”,他就是“隱蔽”的英雄。

    趙鐵柱是游擊隊長趙連榮的兒子, 杜菊是梨平鎮區委書記杜勇的女兒,他倆是天妻。同時入獄、同時獲救、同時去了革命圣地延安、同時臨危受命接管冠山煤礦,夫妻二人全心全意發動和依靠群眾,同漢奸把頭、國民黨特務斗智斗勇,克服重重困難和阻力,奪回了冠山煤礦的領導權,讓煤礦工人當家做主,過上了翻身解放、揚眉吐氣的日子,完成了恢復生產、支援前線的重任。他們是第二代礦工的典型代表人物。杜菊善于做思想工作,辦業校提高礦工素質,發動婦女走出家門鬧革命,并對礦山和礦工懷有深厚的感情。她曾說過:“有些人瞧不起煤礦工人,把他們叫煤黑子,這是只看到外表沒看到本質啊!煤炭這東兩,黑不溜秋的,表面看就是塊黑石頭,實際上它是塊烏金、價值不菲呀!煤礦工人和家庭都具有烏金般的品格和價值,他們像煤炭一樣,燃燒自己,把自己變成了灰燼,給人類帶來了光和熱;他們是舍己為人的英雄, 可佩可敬啊!”表現出較高的理論水平和政策水平。對杜菊和鐵柱兩位形象的塑造,我們看到了陳慕華和鐘毅的影子。

    茍步力在中俄官商合辦煤礦時他是冠山煤礦采掘總負責人,在日偽統治冠山煤礦時,他把天滿賬房變成日滿大柜,成為總代理。為虎作倀,殘酷地剝削壓榨工人。日本投降后,他又腳踩三只船。策劃成立維持會和暗殺抗聯英雄趙連榮,勾結國民黨企圖武裝暴動,指使土匪搶劫礦山救濟物資,破壞工作隊恢復生產,借刀殺人保自己。這是一個雙手沾滿礦工鮮血的偽滿大把頭形象,最后遭到人民的審判。

    畢士仁原是“白龍幫”土匪頭目,綁票殺人,心狠手辣,按照他名字的諧音,人送外號“逼死人”,打打殺殺,欺男霸女。后來接受國民黨委任狀,成為反共先遣軍頭目,冒充抗聯禍害百姓,是茍步力的一只得力鷹犬,后在一次搶劫行動中被我軍擊斃。

    《心路》中,通過一場場針鋒相對的矛盾沖突,一幕幕驚心動魄的人物場景,使一個個生動鮮活的人物形象人物性格得到充分的展示。金圣嘆在談到《水滸傳》為何使人“只是看不厭”時說:“《水滸》所述,敘一百零八人,人有其性情,人有其氣質,人有其形狀,人有其聲口”。叔亮得其人物描寫之“真火三味”,因此獲得成功。

    四、藝術特色獨具一格

    一部具有史詩品格的文學創作,離不開史實的支撐和時代的烘托,離不開礦區群體性的生存狀況和文化形態。作者在文本敘事中歷史脈絡清晰,知識儲備豐富,更顯著的藝術特點是對中華文化富于熱情的表達。在努力嘗試“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在一部六十萬字的長篇里,叔亮心中如有雄兵百萬,排兵布陣,從容不迫,有序展開,一點一滴地激活歷史素材,著力塑造英雄人物,突出有血有肉的細節,大力引征對聯民謠,土匪黑話,民間俚語,從而比較完整地實現藝術理想。

    一是白描之中有文采。請看兩段景物描寫:“農歷八月十五是中國傳統的慶豐收的中秋節。邊城廣袤的田野上,小麥和水稻都已躺倒在地,玉米棒子大都進了農家的場院,只有玉米秸桿仍然樹林般直立在田間,茂密的森林葉子已經發黃,但仍然頑強地挺立在山丘上,秸桿和樹葉在秋風中沙沙作響,好像戰士的廝殺聲。邊城的深秋,晚間的溫度已接近零攝氏度,廣闊的原野上鋪上了一層厚厚的白霜,加上秋蟲凄厲的叫聲,給人以秋風蕭瑟的神秘之感”;“9月20日那天,萬里藍天飄著棉花團般的云朵,冉冉升起的太陽照得冠山煤礦光潔明亮。天輪在高高的井架上飛轉,滿載烏金的火車吐著白煙鳴著汽笛像黑色長龍在鐵路上奔馳。五顏六色的莊稼像一幅無邊的彩色地圖覆蓋在黑土地上,飛鳥嘰嘰喳喳在群山松林白樺中追逐嬉戲,為秋天豐收的原野增添了勃勃生機。陽光明媚,秋風送爽,令人心曠神怡。”前者寫日偽統治下悲秋,殺機四伏,秋風蕭瑟;后者寫冠山礦解放后的暖秋,歲月靜好,秋高氣爽。

    二是關節點上有對聯。共產黨接管冠山礦第二個春節,作者用對聯表達礦工翻身解放當家做主的喜悅之情:“改天換地當家做主翻身不忘共產黨恩”;“超產支前迎接解放幸福全靠奮斗而來”。欣逢建礦50周年,在礦史展中,朱奇山老少三代的照片博人眼球。照片兩旁有副對聯:“百歲老翁身在礦山心有信仰始終跟共產黨走祖國解放道路”;“烏金世界子承父業胸懷大志堅決同黑哥兒們奔中華復興目標”。充分表達出礦工領悟昨天、奮斗今天、擁抱明天的“心路”歷程。

    三是細節描寫有故事。寫“平陽鎮慘案”,表達出日偽漢奸賣國求榮慘絕人寰;寫“訓練所暴動”,彰顯出朱奇山智勇雙全組織嚴密;寫“雙峰村剿匪”,展示出共產黨領導的新政權“宜將剩勇追窮寇”的意志和決心。

    四是卒章顯志有主題。在建礦50周年座談會上,朱奇山詮釋了《心路》的主題。他說:“幾十年的風風雨雨讓俺認識到,人的心和他走的路是緊密相連的,心正路不偏。只有把黨和國家、百姓的福祉裝在心上,走中國共產黨指引的路,中國才能富強,咱們和咱們的子孫后代才能過上好日子,實現共產主義那樣天堂般的夢想,這是俺這個百歲老礦工的肺腑之言!”

    八十五歲的叔亮先生,有領導者的外表和學者的氣質。他已完成了由一個退休干部向作家學者角色的轉換。沉浸于書海,用史志鉤沉出一部長篇小說,他就是一個作家學者;作為一個老宣傳干部,他是一個堅定的共產主義信仰者;作為一位退休的領導干部,他曾在多種崗位得到歷練,因此擁有豐富的閱歷和工作經驗。勤勤懇懇、一絲不茍、學而不厭、創作不倦。三者在他身上融為一體。他以堅持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寫作激情,讓我們和他一道共同感受:研讀家鄉歲月,撰述百年歷史。在職愛崗敬業,退休筆耕不輟,余熱生輝,他已把夕陽染得如同旭日一樣火紅!祝叔亮先生身康筆健,松齡鶴年,功追韓乃寅,壽比王蘭亭!

    (作者系黑龍江工業學院教授、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