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百米井下,巷道是煤礦提升、運輸、通風的重要通道,而巷道支護是煤礦安全生產的重要一環(huán),就像礦井的筋骨一樣,為煤礦生產架筑起堅如磐石的“生命屏障”。在巷道支護工作上,公司始終秉持精益求精、勇于創(chuàng)新的理念,不斷探索改進,大膽引入新工藝,積極探尋新技術,其中,2024年11月22日,公司在平崗礦東二部運輸巷正式應用注漿錨桿、錨索工藝,截至目前它收效顯著。
“過去采用架設鐵棚支護工藝,單榀鋼架重達數百公斤,井下空間狹窄,無法使用大型機械,只能靠我們多人肩扛手抬,來回搬運,體力消耗特別大。”在平崗礦施工的龍煤礦建公司11隊員工馬文君回憶道。曾經,工人協(xié)作主要依賴體力搬運和托舉鋼架;如今,新技術模式下,技術員依據錨索張拉機數據、圍巖觀測距離、頂板離層記錄等實時監(jiān)測數據,動態(tài)調整施工參數,實現(xiàn)了技術協(xié)作的轉變。
此項新工藝的成功應用,不僅是支護技術的重大飛躍,更是對工作流程、勞動強度等方面進行了全方位重塑,與傳統(tǒng)鐵棚支護形成鮮明對比。
設計從粗放固定到精細適配。傳統(tǒng)鐵棚支護多采用固定斷面設計與標準化鋼架選型,面對復雜多變的地質條件,響應遲緩,設計調整余地極小。而注漿錨桿和錨索工藝,借助地質雷達、鉆孔取芯等先進探測技術獲取的數據,實現(xiàn)了精細化參數設計。可根據實際情況,靈活調整錨桿長度、密度,并確保預應力值不小于200kn,使支護設計更貼合地質條件的實際需求。
施工從繁瑣人工到高效機械。傳統(tǒng)鐵棚支護工序繁瑣,從開挖到混凝土噴射,涵蓋臨時支撐、測量放線、鋼架搬運與拼裝焊接等諸多依賴大量人工的環(huán)節(jié)。與之相比,注漿錨桿錨索新工藝的流程簡化為鉆孔、清孔、錨桿安裝、注漿、張拉(錨索)、掛網噴漿,機械化比例提升60%以上,極大提高了施工效率。
維護從被動檢修到主動預防。傳統(tǒng)鐵棚支護依靠人工巡檢來發(fā)現(xiàn)鋼架變形,一旦察覺問題,需停產并進入危險區(qū)域進行加固;而新的注漿錨桿錨索工藝,通過實時監(jiān)測提前察覺隱患,局部補強只需追加錨桿或復注漿即可完成,無需大規(guī)模拆除更換結構,真正實現(xiàn)了主動預防。此外,技能需求也發(fā)生了轉變,重體力崗位減少,作業(yè)人員需要掌握鉆機操作、注漿參數調控等技能,推動員工隊伍向“技術藍領”轉變。
不僅如此,新工藝還顯著提高了施工效率。傳統(tǒng)鐵棚支護單循環(huán)支護需8人耗時6小時,而注漿錨桿工藝單循環(huán)支護僅需4人耗時3小時,且80%的工作量由設備自動化完成,有效縮短了施工工期,為礦井接續(xù)爭取到寶貴時間。
“這一工藝不僅增強了支護強度,提升了安全系數,還降低了勞動強度,增大了有效通風面積,讓礦井的‘動脈’更加暢通。我們有信心,通過進一步推廣和完善這一工藝,平崗煤礦未來在安全生產和高效生產方面,能夠取得更為優(yōu)異的成績。”平崗煤礦開拓副總工程師丁亮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