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春時節,筆者走進公司各礦井,映入眼簾的是井然有序的生產場景,聽到的是礦工們自豪地交談和對安全生產的堅定承諾,感受到的是黨員干部扎根一線、務實擔當的實干作風。公司廣大員工正以百折不撓的韌勁抓安全,以精益求精的鉆勁促創新,以抓鐵有痕的實勁保落實,在百里礦區描繪著高質量發展的壯美畫卷,而這一切,與公司“深化能力作風建設”的部署,息息相關。
近年來,公司堅持干字當頭、實干為要,結合自身工作,以“錘煉扎扎實實、踏踏實實、求真務實優良作風”為目標,聚焦“勤學習強能力、重調研善謀劃、優作風重實干、抓落實提質效”四項內容,開展專業能力提升、實戰實踐鍛煉等19項活動,明確11個方面、40項具體舉措,及時發現問題、落實整改責任,推動實現理念“先人一步”、目標“高人一等”、狀態“勝人一籌”、行動“快人一拍”的實績實效,為公司戰勝風險挑戰,行穩致遠夯實了基礎。
勤學習強能力練就過硬本領
4月15日,東山煤礦調度室氣氛熱烈,一場以“學習貫徹上級決策部署,深化經營分析落地見效”為主題的專題研討會正在召開。礦黨委班子成員、各科室負責人,圍繞《深化干部能力作風建設2025年實施方案》及相關經營分析報告進行現場討論。“學習不深,決策就可能跑偏;落實不細,就會影響到生產效益。我們要把‘勤學習強能力’貫穿到謀發展、抓落實的全過程,以自身作為助力礦山行穩致遠。”礦黨委書記劉臣的開場白擲地有聲。
在千尺井下,一場特殊的“現場教學”正在展開,東山煤礦生產技術科全員帶著《復雜地質條件下開采方案優化》課題下井,實地測量斷層走向……為將學習成果轉化為破解發展難題的實際能力,這個礦黨委以能力作風建設為指引,構建起“理論筑基+實踐淬煉”雙輪驅動的立體化提升體系,在礦區掀起了一場全員參與的“頭腦風暴”。這個礦黨委利用理論學習中心組學習、“三會一課”,領導干部上講臺、員工夜校和干部會議,組織全礦黨員干部系統學習干部能力作風建設重要論述和上級重要指示精神,深入開展理論學習研討,不斷提高理論水平、專業能力和實踐本領,做到學以致用、以學促用。針對決策層、管理層、操作層不同需求定制專業課程。領導班子圍繞礦山發展、瓶頸問題,展開學習研討定方向;中層干部以精益管理、成本管控為重點落實舉措;一線班組創新“班前會”,以多種形式將安全規程、前沿生產技術等技術理論融入工作當中。目前這個礦累計開展靶向培訓十余場,覆蓋員工千余人次。
隨著“每日學習強本領、每月研讀促提升”的工作機制,有效激活了干部職工的成長動能,員工的專業素養得到顯著提升。相繼攻克了采掘接續等制約企業發展的瓶頸問題,在實現原煤產量穩步攀升的同時,成功推動噸煤綜合成本同比下降,開創了生產效能與經營效益同步提升的良性發展格局。
重調研善謀劃破解生產難題
在平崗煤礦矸石回填作業現場,一幅現代化礦山作業圖景正生動呈現:自卸式梭車裝巖機轟鳴運轉,滿載矸石在巷道中高效穿梭;智能拋矸機精準定位作業,機械臂靈活擺動,矸石均勻回填至采空區域;經過科學處理的矸石與巷道結構完美契合,既有效解決了采空區頂板支護難題,又大幅降低了矸石外排成本……這一安全高效、智能集約的作業場景,正是礦領導班子深入調研、科學決策取得的豐碩成果,生動展現了“從規劃藍圖到建設實景”的創新實踐。
近年來,平崗煤礦黨委以破解生產瓶頸為導向,深入開展系統性調研,科學謀劃轉型升級。針對傳統矸石處理存在礦車周轉效率低、人力成本高、環保風險等問題,通過開展調研,創新提出“雙倉單帶巷道充填”系統方案。通過統籌生產、技術、機電等部門,構建以SDJ-150可移動皮帶為核心的分運系統,實現原煤倉與矸石倉“雙核驅動”的協同運行模式。
“坐在辦公室都是問題,深入到現場都是辦法。”平崗煤礦黨委書記吳金剛對此深有感觸。他表示:“開展調查研究是發現生產問題、解決生產難題的有效手段。只有深入一線,才能摸清癥結、找準對策。我們堅持黨員干部帶頭走出辦公室,到井下、到班組、到現場,和工人們一起干、一起想,把問題解決在基層,把創新落實在崗位。以矸石不升井技術為例,該創新不僅年節約矸石治理費用300余萬元,更同步達成環境風險防控、礦井產能提升、煤質改善等多重效益,成功構建起安全高效、綠色低碳的可持續發展新模式,為傳統煤礦轉型升級提供了可復制的‘平崗經驗’。”
優作風重實干實現顆粒歸倉
煤礦的儲量是有限的,作為一種不可再生能源,如何實現應采盡采、吃干榨盡,是煤礦實現長遠發展的關鍵。近年來,城山煤礦以“惜煤如金”的緊迫感和“顆粒歸倉”的行動力,在復雜地質條件與有限資源儲量的雙重挑戰下,用實干作風書寫著一個個傳奇篇章。
面對斷層交織、構造復雜的地質困局,這個礦摒棄“見難就退”的惰性思維,以“多采一米是一米,多收一噸是一噸”的信念破解難題。以最優采高實現多割煤少割巖是這個礦的采煤傳統,要實現先人一步的發展理念就需要快人一步的實踐突破。采煤副總工程師劉永勝近期頻繁往返井下,為解決“多收煤”這一核心課題奔波忙碌。他感慨地道出了許多管理人員的心聲:“礦井服務年限就攥在我們手里”。這種將資源回收與企業命運、員工福祉緊密相連的責任意識,驅動著他們不斷攻堅克難。
在145綜采隊施工期間,這個礦優化生產工序,創新地將下巷三臺皮帶拆解至最短距離,隨后通過加長轉載機取代三臺皮帶,實現轉載機與兩臺皮帶的直接搭接,最終對轉載機進行極限縮短。這一系列在安全前提下的系統改造,使工作面可采長度顯著增加。看似細微的調整,卻帶來了數十米的可采長度,成功回收煤炭資源近萬噸。
從循規蹈矩到精打細算,從技術微調到系統優化,背后折射的是“設計-實施-復盤”的閉環管理機制。每月召開的資源回收分析會既算經濟賬又算作風賬,哪些環節還有潛力可挖?哪些技術細節尚未吃透?這種刀刃向內的持續追問,讓“精采細收”從管理理念轉化為全員行動自覺。正是這種對每噸資源的極致追求,鑄就了城山人“顆粒歸倉”的職業信仰,為礦井可持續發展注入了強勁動力。
抓落實提質效延伸服務領域
“需進一步豐富支護材料代儲配件種類。”“你們提供詳細清單,由我們向相關部門反映,聯系及時送貨。”對接會上,大家你一言、我一語地談著近期材料供應上存在的問題。
努力延伸服務領域,深入基層、井下,超前服務,及時配送,保證安全生產和檢修物資供應是近期物資供應人共同推進的一件事。據了解,公司首季經營分析會議召開后,為更好地服務礦井安全生產工作,公司物資供應部成立專業對口服務工作小組,精準制定服務內容和承包方案,規定相關科室服務次數,深入一線對生產單位資金問題、急需用料、材料質量等相關問題進行詳細了解,并及時整理基層礦井反饋意見,利用次日早會進行通報解決,從而避免因物資供應不及時造成停產、緩產現象的發生。
“物資供應不及時不僅影響生產進度,而且還會造成一定的經濟損失。我們圍繞公司首季經營工作會議提出的從嚴管理,全面做到‘十個必須’的具體要求,通過加強保供服務,找到物資供應上的痛點病灶,精準祛‘疾’,以‘求解性思維’推動解決一線發展所需的問題。我們堅持與基層班隊面對面交流,注重聽取一線生產單位的意見建議,掌握最‘接地氣’的物資信息,全方位幫助基層班隊分析、查找、解決工作中的問題和困難,能當場解決的當場解決,不能當場解決的記錄在案,限時完成,以此保證安全生產物資精準、合理、及時供應。”物資供應部井下管理科科長夏鴻昇說。
截至3月末,公司物資供應部有接近500人次深入井下生產一線,解決生產問題200余條。入庫驗收物資3000余筆。解決榮華一礦、東山煤礦等6個生產礦井,10個采煤生產面的物料供應問題。通過打造物資供應精準服務,實現了物資的精準配送,堵塞了“跑冒滴漏”,在實現各礦順暢生產的同時有效節約了生產成本。
能力作風建設沒有休止符,只有進行曲。隨著能力作風建設的持續深化,一幅“干部敢為、基層敢闖、職工敢干”的生動圖景正在百里礦區徐徐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