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室的面積不大,但布局緊湊合理:在“實踐區”,整齊有序擺放著各種工具、零部件;在“理論區”,一張不大的桌子,是創新工作室成員智慧火花碰撞的地方;墻上掛著的榮譽獎牌,彰顯著這個團隊的亮眼成績……近日,記者來到隆昇發電公司探秘機電設備維修科勞模創新工作室時發現,這里不僅是技術的孵化地,更是匠心精神與創新思維的完美結合。
機電設備維修科勞模創新工作室共有成員9人,他們常年與機器為伴,以設備為友,用智慧和汗水守護著發電機組的安全運行。工作室以各發電站的實際情況為出發點,以保障機組設備的正常運轉為前提,以降低維修成本和縮短維修工時為目標,憑借攻堅克難的決心和改革創新的智慧,不僅解決了生產中的技術難題,還顯著提升了生產效率和效益,2024年工作室立項2個,都已全部完成。
攻堅克難,到現場“醫治癥結”
“技術好、干得快,在維修設備上可謂個個都是全能,維修的活兒都難不倒他們……”這是隆昇發電公司各基層發電站對機電設備維修科勞模創新工作室的評價。
這個工作室的工作任務之一便是幫助各發電站解決他們的“難事”。工作室每次接到的活兒基本都是急活兒,因為時間緊、任務重,他們起早貪黑是日常,隨時“備戰”是常態,工作室成員不懼工作環境復雜,用勤奮肯干解決了影響發電工作的一個個“絆腳石”。一次九井發電站因水箱設備損壞,導致機組防凍液丟失不足,產生水溫過高現象,造成機組發動機出現故障。在工作室帶頭人李永輝的帶領下,他們第一時間到達事故現場,展開搶修工作。經過一番排查,他們判定需要更換各缸密封膠圈、多缸氣缸套……這個更換過程相當繁瑣,要將機組主件與附件拆除,更換完氣缸套后再逐步恢復,當機組再次開啟時已是第二天凌晨四點鐘了,雖然每個人都非常疲憊,但看到設備重新運轉,大家臉上露出勝利的笑容。
精益求精,小改革提升效率
1000KW機組缸頭需要定期更換,但缸頭非常重,2個人抬都非常費勁,以前換一次最少需要3天的時間。如何減輕員工勞動強度?節省檢修時間?成了工作室成員的“心頭事”。
改進各瓦斯發電站1000KW機組缸頭拆卸機械安裝裝置的想法萌生后,也化成了工作室成員的實際行動。他們選用自重合適的電動葫蘆,在電動葫蘆上端進行改進,使其能在指定軌道上順利滑動。由于缸頭上沒有吊點,他們取一塊大小合適的鐵板,四個角內側打上孔,穿入螺栓固定在缸頭表面,在鐵板表面焊上一個圓環,使電動葫蘆的下勾勾在圓環上,研究制作了吊起缸頭的吊耳。他們制作的1000KW機組缸頭拆卸機械安裝裝置投入使用后,把更換時間由3天減至1天,不但縮短了工作時間,更減輕了員工勞動強度,還節省了電費,一項小改造,實現了“多贏”。
開拓創新,巧制造增加效益
這個工作室在工作中從不故步自封,他們根據工作所需,不斷開拓創新,通過“頭腦風暴”和集思廣益,進行技術改造和管理創新,顯著提升了生產效率,解決了機組檢修中的技術難題。
發電機機組的啟動方式對于其性能和可靠性至關重要,特別是對于功率為500KW和1000KW的機組,它們同時用到的是直流啟動馬達。但在實際使用過程中,如果這些機組超出了它們的額定輸出功率范圍,長時間處于過載狀態,就會導致發電機內部電機的溫度升高,溫度的升高可能會引發一系列問題,其中最嚴重的就是啟動馬達燒毀電機。為避免這些現象發生,經過工作室成員研究實踐,把直流啟動馬達改成交流啟動馬達,交流電馬達能夠實現高速運轉,提供高扭矩輸出,這使得它們在啟動重負載時更為有效。改造后的機組在啟動時更加穩定可靠,大大避免了因過載導致的啟動馬達燒毀現象,減少了因設備故障導致的停機時間,還降低了維護成本,提高了生產效率,每年每臺約節省直流馬達材料費5萬元。
利用瓦斯發電機組產生的余熱供暖,是工作室的又一創新之舉。他們在發動機組高溫循環水管路出口處,取高溫熱源到熱交換鍋爐,使熱源與鍋爐內膽進行熱量交換,通過鍋爐內部的高溫管路將熱量運送到每個供熱場所,既實現場所供熱,又實現機組降溫散熱。循環水完成供熱溫度降低,流回爐內,繼續為機組降溫,使熱源的取用形成一個閉合回路,同時完成供熱與降溫雙重目的。投用后,每個場地可實現直接節約資金10萬余元。
機電設備維修科勞模創新工作室用匠心守護光明,用創新驅動工作。他們用專業和智慧,在平凡的崗位上書寫著不平凡的故事,為公司綠色發展貢獻著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