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王微的辦公室,仿佛進入了一個屬于她自己的小天地,映入眼簾的不是艷麗的鮮花綠植,也不是可愛的卡通擺件,取而代之的是滿滿的文件材料、設備圖紙還有兩塊亮閃閃且堅硬的煤塊。當筆者好奇地詢問桌子上的兩塊煤的由來時,王微是這樣說的:“這不是單純的煤,是我們攻堅克難的‘戰利品’,放在這兒也是為了能夠時刻提醒自己,對待每一項工作都要認真負責,任何一個細節都可能關乎成敗。”
第一塊煤,嚴格地說,是一塊夾矸石。王微說她就是想通過降低矸石灰分的方式,提高煤的純度。經過王微與同事們的共同努力,這塊矸石已被吃干榨凈,這塊矸石所呈現的狀態,代表著課題的成功,并為企業帶來了效益,然而攻克它的過程并不是一帆風順的。
原來,2023年3月,城山煤礦開采37號層煤底部,由于煤的自然條件,原煤在洗選過程中,極易造成重介矸石灰分偏低,熱值偏高,帶煤比較嚴重的情況,為解決這一難題,王微下足了功夫,吃足了苦頭……
無奈,研究工作正處在褃節兒的時候,2023年6月,王微卻不慎摔傷,導致腰部骨折。醫生在診斷后嚴肅地告訴她,必須臥床休息至少三個月,期間不能進行任何劇烈活動,否則可能會導致更嚴重的后果。但她知道,工作室研究的項目正處于關鍵時期,不能因為自己的受傷而拖延進度,于是,僅僅休養了兩周,她便毅然決定重返工作崗位。
那段時間,每天早晨6點,王微便會拄著雙拐出現在辦公室里。她帶著腰傷帶領創新工作室的員工們反復進行調研實驗。由于行動不便,一個厚厚的墊子就成了她的支撐。那段時間,無論是與員工探討,還是查找資料,甚至在車間的機架旁,她都是跪靠在墊子上完成的,用盡全身力氣去檢查每一個細節,確保每一個零件都符合標準。她的眼神專注而堅定,仿佛在告訴每一個零件:“你們必須完美”。因為她深知任何一個微小的誤差都可能導致項目的全盤皆輸。工人們看到她手上磨出的厚繭和被磨出毛邊的墊子,心中產生無比敬佩和感動。
在經歷了數次反復過濾后,王微終于攻克了“夾矸煤工藝回收改造”技術,這項突破性的成功,不僅讓選煤廠避免了浪費,更挖掘了新的效益增長點。從此,第一塊煤像一盞明燈,出現在了她的桌子上,時刻警醒她,細節決定成敗。技術員薛春雨回憶道:“那段時間,王微的精神狀態非常好,她總是面帶微笑,仿佛完全忘記了身體的疼痛。她的專注和執著深深地感染了我們每一個人。在她的帶領下,我們克服了重重困難,終于按時完成了項目。她的堅韌和奉獻精神,將永遠激勵著我們前行。”
第二塊煤是一塊看似平凡無奇的中煤,卻在當時給選煤廠帶來了不小的震動。在一次洗選作業中,員工們意外地發現煤泥的灰分偏低。如果不能及時找出原因并解決這一問題,將會對生產造成嚴重的制約。王微毫不猶豫地帶領團隊開始查找故障點。他們逐一進行了各種檢查,排除了多種可能的原因,但依然未能找到問題的癥結所在。既然生產環節都沒有問題,那么一定是設備內部出了故障。經過不懈努力,他們在設備調試的過程中,終于發現了一塊形狀圓潤、正好卡在縫隙里的中煤。這塊中煤導致了本應屬于中煤的部分被錯誤地分到了煤泥中。找到了問題的根源,設備很快便恢復了正常運轉。這次事件之后,王微的桌子上多了第二塊煤,時刻提醒著自己:有時候,換一個角度思考,問題便能迎刃而解。
如今,王微的技術創新團隊已有10名生產骨干,7年時間完成20多項創新改造,累計創效3000多萬元,先后晉升為市級、省級勞模創新工作室,6名成員被提拔為車間主任。同時,也正因她的努力,王微曾多次獲得省總工會優秀創新項目獎、科技創新成果、 “勞動模范”“創新工作室領銜人”等獎項。
在采訪過程中,筆者正趕上幾個工人來到辦公室請教設備故障處理工作,電腦屏幕上還顯示著技術方案修改痕跡。當被問及為何要這么“拼”時,她指著墻上榮譽證書,眼神中充滿了堅定。“這些證書,是我過去努力的見證。但對我來說,它們不僅僅是一種榮譽,更是一種知行合一的責任和鞭策。” 未來,王微將帶領著一支與她懷揣相同愿景的團隊,在廣闊的科技創新道路上砥礪前行。他們以奮進之筆,在公司高質量發展的宏偉藍圖上,描繪出一幅絢麗的墨玉錦繡。